嫡长子制是西周时期创立的一种权力和财产继承制度自从夏朝建立王
嫡长子制是西周时期创立的一种权力和财产继承制度。自从夏朝建立王朝以来,便开始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存在。一旦一代君王死去,显然谁都想继承王位。而按照父系氏族长期以来的父系亲缘关系来判定谁最有资格继承王位,很难有定论。比如,儿子和父亲显然是血缘关系近的,但弟弟也不远。比如,夏朝的王位多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的。商朝的王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实行这样一种有趣的王位继承制。但这些不固定的王位传承方式,很容易发生争夺王位的情况,比如商朝便多次出现君主的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情况。并且,弟弟与弟弟之间,儿子与儿子之间,也同样存在争抢。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谓嫡长子,即嫡子中的长子。“嫡子”,即妻所生之子,与之对应的是妾所生的“庶子”。“嫡子”中的“长子”才有继承君位的资格,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则都没有资格。即所谓“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当然,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们并非一无所获,而是能够获得相应的封地。
另外,这种嫡长子继承制不仅适用于天子位的传递,而且适用于诸侯位、卿大夫等。诸侯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封为卿大夫;而卿大夫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分封为士。以此类推。这种嫡长子继承制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又防止了贵族内部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秦汉之后,嫡长子制在后来的许多朝代依旧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许多时候,连皇帝本人想要立嫡长子之外的皇子为太子都不太容易。
早期时候,太子权力相当大,是仅次于皇帝的二号人物,加上大臣们对未来的皇帝自然也不敢怠慢,太子往往会对皇帝本人构成威胁。因此古代多次出现皇帝废太子甚至杀太子的事情;而反过来,势力强大的太子强行登基乃至弑君夺位的情况也发生过。前者如汉景帝废栗太子、汉武帝诛杀卫太子等,后者如唐肃宗李亨强行登基、隋炀帝弑父夺位。另外再加上众多皇子都觊觎储君之位、明争暗斗等原因,历史上太子顺利册封,顺利登基的情况并不多见。不过宋代以后,皇权不断加强,太子权力不断变小。清雍正登基后,鉴于康熙立储的失败,干脆不再公开立储,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即皇帝生前不公开宣布储君人选,而是悄悄定下储君,在皇帝死后才公之于众。雍正用这种方式传位给了乾隆。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均以此法传位。到咸丰时,因只有载淳(同治皇帝)一子,无须秘密建储,此法未用。后来同治、光绪均无子嗣,并且这两个皇帝均是慈禧操纵下的傀儡皇帝,根本没有权力立储,也就没有立储,秘密建储制度遂废。
三公九卿是怎样的官制?
- 黄帝我国传说中比尧年代更早的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兒说是宋国人是[图]
- 冬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 宿绍营北四[图]
- 袁绍兵败官渡呕血死去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投奔了乌桓的蹋顿单[图]
- 小黄古县名属陈留郡故治在今安徽亳州 属古代行政区划[图]
-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图]
- 说剑这是一篇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故事性较强的文言小说描述赵文[图]
- 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 东南流注[图]
- 压迫愈重反抗愈强因此到了百姓不怕暴政的时候必然引来强烈的暴力[图]
- 自从绍兴失守后浙江地区就没有其他可靠的消息传来听说宁波紧跟着[图]
-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魏策* * *背景回放本篇选自《战国策·[图]